新增一個部落格標題

· 靈修

「你們要謹慎,不可故意在人面前表現虔誠,叫他們看見,若是這樣,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。  「所以,你施捨的時候,不可叫人在你前面吹號,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做的,故意要得人的稱讚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。 你施捨的時候,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, 好使你隱祕地施捨;你父在隱祕中察看,必然賞賜你。」「你們禱告的時候,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,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禱告,故意讓人看見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。 你禱告的時候,要進入內室,關上門,向那在隱祕中的父禱告;你父在隱祕中察看,必將賞賜你。「你們禁食的時候,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,臉上帶著愁容;因為他們蓬頭垢面,故意讓人看出他們在禁食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。 你禁食的時候,要梳頭洗臉, 不要讓人看出你在禁食,只讓你隱祕中的父看見;你父在隱祕中察看,必然賞賜你。」

這段的結構是一段三明治結構,ABA,用兩段相似的內容和句法,去強調中間的B的重要性,B在這邊就是主禱文,關於祈禱和虔誠的關鍵經文。在經課表裡,今天將前後兩段對於人前和天父面前的虔誠作為比較,去思考虔誠的目的。虔誠和宗教禮儀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?是什麼動機推動我們去做各樣的善行呢?實際上,思考動機是很重要的議題,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提供誘因是個很「世俗」的想法,善行的目的就應該是善行,不應該是為了報酬才做的,如果是這樣,大部分的因果報應,其實都是錯誤的方向,事實上,也很多人會採這個途徑,來說明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不同,我們所需要的,是天國的財寶,不在世上的報酬。

這種觀念其實有一個蠻致命的問題,如果報酬都是天上的報酬,我們只有到那個時候才能擁有,那現世的種種,就變得不需要關注,以至於我們的惡所帶來的報酬,我們也沒有一視同仁的觀看,我們一面享受抽象的報酬,一面享受生活當中的報酬,名利雙收,另一面斥責他人沒有善行,或是善行都是為了自己的好處,變成某種虔誠的自助餐。實際上耶穌在這邊也談賞賜,這個賞賜是從天父來的,和積財寶在天上,並不完全相同,因此誘因還是存在的,是天父來的隱密報酬,並不是死後的報酬。d

從經濟學折現的角度,可以想成是兩種不同跨期,將無窮期折現至當期,死後的報酬,就像是無限大的效用,再乘上無限期的跨期,在這個觀念底下,過去的神學就會強調這個神的無限大很大,如巴斯卡所提到的觀念,無限大的期望值。另一種觀念,就不太一樣,強調的則是報償的來源和本質不同,一個是名聲,另一個是從上帝來的,現世就會得到報酬,然而這個報酬是什麼,從經文只知道,隱秘中查看,他必然有決斷而已,所送的報酬,只能說符合上帝對我們人性的理解,並不符合一般的觀念,如果不調整自己的觀念,那可能走不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