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可福音 6:1-6

· 靈修

 

耶穌離開那裏,來到自己的家鄉;門徒也跟從他。 到了安息日,他在會堂裏教導人。眾人聽見,就很驚奇,說:「這人哪來這本事呢?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?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? 這不是那木匠嗎?不是 馬利亞 的兒子 雅各 、 約西 、 猶大 、 西門 的長兄嗎?他姊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?」他們就厭棄他。 耶穌對他們說:「先知除了在本鄉、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,沒有不被尊敬的。」 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異能,不過為幾個病人按手,治好他們。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。 耶穌走遍周圍鄉村教導人。

在自己家鄉被問的六個問題,所學所思所做的疑問,經濟階級、身世甚至是在社會中被定位的關係,前三者可以說是從他的本身來討論,後三者則是從他的外觀,可被量化,可被社會觀察的種種關係來定位他,這不也是我們常常面對問題嗎?我們如何在我們的能力和思考還有作為定義自己,又如何看待在社會中各種身份合關係的自己呢?我們能做什麼和別人怎麼看我們有很大的關係,當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思考,但這無法相容於我們的頭銜,身份,甚至說是可以證明的證書,這些眼光同時創造我們社會的身份,也剝奪我們的身份,我們無法再次被視為一個擁有生命的人,能有生命的反省,能給人幫助,能負擔創造的責任,我們只成為了身份的附屬品,作為一個職業,一個出身,一個他人的誰。

耶穌在自己的家鄉,外界的人覺得自己夠了解耶穌,可以透過他的母親,他的姊姊,他的工作來斷定他,這個成見已經遠強過他們對耶穌可能性的想像,外界的人只能看到真實和記憶中重疊的部分,我們就是認為木匠就是如何,未婚生子就是如何,一般鄰居的弟弟能有什麼見識呢?看不到不同的地方,因此我們先做了結論。這個信心可以說就是對於可能性的接受,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透過成見來評估所見的人事物,可能私校的學生就是如何,可能我們的父母在這個年紀就是如何,而忽略了,這些人可能是先知,是被上帝先遣的送信者,他們的生活模式和反省,不一定是完全可以被社會所框架的,他周圍的人也無法定義他的,而我們能有這樣的耐心和空檔,去反省、思索、感受我們周圍的人的回應嗎?能夠為了認出這件事放下我們對於掌握事情的渴望嗎?